发布时间:2021/12/15 14:16:34
“这块看似普通的铁夹板,托起了令人敬仰的‘登高英雄’……”在洛阳工务段杨连第(原名杨连弟)烈士纪念馆,一块杨连第大桥桥墩上长1尺、宽4寸的铁夹板引人注目。
今年6月,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庆祝建党100周年 铁路老物件精品说”展演活动现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以舞台剧的形式重现了杨连第和杨连第大桥的故事。以“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勇于攀登、拼搏奉献”为内涵的杨连第“登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铁路人攻坚克难、奋勇争先,成为鼓舞新时代铁路人奋进新征程的一座精神丰碑。
一座桥 一段燃情岁月
铁路架在半山腰,火车飞驰冲云霄。在豫西小秦岭余脉的山谷地带、横贯我国东西的陇海铁路上,矗立着杨连第大桥。它是我国铁道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梁。
杨连第大桥地处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陇海铁路观音堂至庙沟站间,原名陇海铁路8号桥,20世纪20年代建成。大桥高45米、长172.5米,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硖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是当时陇海铁路上最高的桥梁,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一高桥。
1944年,为阻止日军进攻,国民党军队从陕县向西撤退时将大桥破坏。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决定修复该桥。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且缺乏修桥材料,他们采取了原地架设木排架便桥的修复方案。1946年8月,大桥恢复通车。
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黄河南下,占领大桥,但大桥的木排架在战斗中被焚毁。同年5月,为支援野战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铁道兵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铁道兵工程部根据大桥破损情况制订抢修方案,计划加高大桥4号桥墩,凿低其余桥墩后利用滦河大桥钢梁架设新桥,并对所有桥墩裂缝进行修补。
同年8月20日,铁道兵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开工抢修8号桥。由于桥梁所在地地势险峻,施工人员无法爬上桥墩。部队组织全体战士出谋划策。杨连第仔细观察后发现每个桥墩上每隔3米就有一块修桥时留下的铁夹板,虽然只有几寸宽,但勉强能站一个人,便大胆提出一个方案:用一根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人顺着杆子爬上去,然后把脚手杆绑在铁夹板上,以此方法搭成单面云梯。经批准后,杨连第手持长杆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可能坠落的危险,历经4小时,终于登上了桥墩顶部。他带领18名战士,将混凝土桥墩凿低了2.06米,破解了困扰工程队10多天的难题,抢修工作首战告捷。
按照抢修计划,共有4座桥墩要凿低,凿除的混凝土总量达49.8立方米。手工凿除根本无法满足工期要求。如果采用爆破方式,3平方米大的桥墩顶面缺少隐蔽处,无法进行近距离爆破作业;而采用远距离电控爆破,部队又缺乏爆破器材。抢修施工再遇难题。杨连第创造性地采用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将爆破装药量减小,使爆破碎块尺寸减小,同时采用木板遮挡点火等手段,成功破解了近距离爆破难题。他连续作战3天3夜,机智勇敢地爆破了100多次,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当年10月18日,8号桥提前20天顺利通车,杨连第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
一个人 一种拼搏精神
杨连第出生于1919年天津市北仓镇北仓村。他家境贫穷,14岁便开始帮工种地补贴家用。他做过电工、架子工等,积累了一些“登高”经验。